为了落实科技扶贫帮扶精神,县委县政府从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等单位抽调30名技术人员为科技特派员,进驻贫困村进行扶贫帮困工作。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自从进驻五强溪镇金银池村以后,坚持重调查、勤走访、定措施、搞培训,取得一定的成效。通过一年的实践,我认为科技特派员应充分利用好本地资源,通过提质稳面增收,做好粮油产业文章,带领贫困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一、开发粮油产业的优势
(一)穷山区、富资源。有丰富的可利用耕地资源。多年来,由于种粮产出效益低,导致强壮劳力外流,大量耕地闲置,而且这部分耕地集中在耕作条件较差的贫困山区,由于位置偏避,远离集镇,没有受到污染,对生产优质农产品提供了环境条件。由于闲置休耕多年,耕地地力得到很好的恢复,俗话说,“地荒三年得好谷”,为开发优质粮油产业提供了地力资源。由于贫困村大部分处于高海拔地区,相对延长农作物生育期,为发展优质粮油产业提供了开发平台。有适宜的优质稻种植面积。沅陵县地处沅水中上游,海拔位置高,适合优质稻生产的面积大,在10万亩以上,占全县稻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有适宜的气候条件。沅陵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光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气候16℃,降雨量1578.9㎜,日照1517.1小时,无霜期270天以上,便于迟熟优质稻高产稳产。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沅陵县森林覆盖率高,在71.2%以上,土壤有机质积累丰富,矿物元素含量高,农产品干物质积累多,营养价值高,如皇粮界贡米、岩门溪自然富硒米、碣滩茶、五溪鱼等都是在绿茵护佑下的优质农产品。
(二)质量好、价位高。沅陵绝大多数贫困村,地理位置偏避,信息闭塞,没有工业废水废气污染,自然山泉水灌溉,通过开发高档农产品,质量好价位高,贫困户受益快。如五强溪镇唐家坪村,在村支书郝运兵带领下开发高档优质稻米200亩,每斤10元,亩产值达到6000元,共创收120万元。该村优质米成了北京一些单位大米定点供应基地,为该村脱贫创造了一条途径。二酉乡岩门溪村耕地含硒丰富,该村贫困户李生采用水稻+鱼种植模式,开发198亩兆优5431高档优质稻,亩产高档优质稻米500斤,每斤价8元,远销广东深圳等城市,亩产值4000余元。所产稻花鱼加工成酸鱼,用专用小坛封罐,每坛200元(2斤),产品供不应求。筲箕湾镇种粮大户戴志勤种植400亩兆优5431高档优质稻,以180元/百斤稻谷大部分部销往北京等地,比普通稻谷价格高30元/百斤。
(三)产品好、销路广。现今社会,人们高度关注食品的多样化,开发特色旱杂粮产业,是扶贫帮困的目标之一。今年不仅高档优质米销路好,而且,红薯、苦荞等特色旱杂粮前景广阔。五强溪镇金银池村开发传统红薯产业,号召农户种植红薯200亩,亩产5000-8000斤,红薯加工企业收购价0.5元/斤,亩产值在2500-4000之间,而且红薯种植方式简单,无需使用农药,产品绿色环保,不愁销路。2018年金银池村确定帮扶方案中要求全村每人种植1亩红薯,人平增收2000元。苦荞种植更加方便快捷,生育期短,操作简单,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采用稻+苦荞模式,亩产值可增加500-600元。
二、开发粮油产业的措施
(一)心怀农村农民,释放深厚农业情结。科技扶贫帮扶是抽调有一定综合素质的技术人员,通过自身的技术专长,利用现有的耕地条件,提质传统产业,达到扶贫帮困的目的。这些人要有极强的农业情结,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今年,农业局抽调了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95%是高级农艺师,大部分有30年的从业经验,通过创办技术培训班,办示范样板,扎扎实实的为贫困村办了许多实事,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前后参加了胡家溪村、百合村、金银池村的培训授课,每次都获得满堂热烈的掌声,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农民需要我们、贫困户更需要我们,我们不仅给他们带去了技术,而且带去了政策、信息。通过我们的传输使贫困户感到耕地的价值、国家对农业的重视。通过我们的引导,使贫困户真正获得了实惠,现实证明种田也能赚大钱。这种成效是出于一个科技特派员饱满的农业情怀、深厚的农民情结、踏实的工作作风。
(二)盘活闲置耕地,扩大传统产业面积。贫困村因缺劳力、资金及相对落后的耕作条件,导致耕地闲置已成常态,造成耕地浪费,形成了地在山上荒、人在家里闲的局面,脱贫步伐缓慢,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培植种植大户。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种粮大户,凡30亩以上的粮食种植大户,每亩可获得100元奖励。同时,农忙时节请贫困户务工的,县财政另外予以奖励。发动能人流转耕地,形成产业大户,开拓市场,增加竞争能力是扩大粮油种植面积的必要措施,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今年种粮大户发展到112户,比2017年增加32户,这其中带动了大批贫困户躬耕于田野,服务于土地,增收效果十分显著。目前,90%连片区域的稻田都流转给了种植大户,逐步缩小耕地撂荒面积,带动贫困农户增收。二是合理开发撂荒地。耕作条件稍微差一些的地方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复垦,减少抛荒面积,村支“两委”不仅要积极发动,在耕地撂荒问题上也要“霸点蛮”,如麻溪铺镇龙岩头村委会就下了死命令,谁家耕地撂荒,就把耕地转包给大户耕种,两年免除租金,为了解决稻谷翻晒难的问题,村委会购置了一台烘干机,实行有偿烘干服务,加工费12元/百斤,结果该村没有一亩耕地抛荒。又如筲箕湾镇在农技站长王维杰努力下,引导贫困户承包撂荒耕地,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如九龙山村贫困户卢光恰流转91.5亩多年抛荒稻田,两年免租金,全家四口搬迁到抛荒地,开荒还田,实行优质稻+稻花鱼的耕作方式,山上养鸡,年收入10多万元,同时享受9000元奖励资金,给其他贫困户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带动,明年将有一批贫困户承包“开荒地”,向耕地要钱要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贫困户收入。
(三)精准耕作技术,提高传统产业效益
1、推广高档优质稻。推广以兆优5431、兆优5455、玉针香、湘晚汕13、泰优390、桃优香占、盛泰优018等高档优质稻品种,结合湘米工程,采取“一片一种”、“一村一种”、“一户一种”的操作方式,分开收割、翻晒、储藏,防治混杂。技术上把握四个关键环节,保证产量和米质。一是掌握适宜播期。播种期选择在清明前后,即4月5日左右,播早了,影响秧苗素质,播迟了影响后期授粉,降低结实率。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二是保证合理密度。杂交稻亩用种量2-2.5斤,常规稻亩用种量10-14斤。杂交稻株行距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3粒谷苗,亩插基本苗5~6万。常规稻每穴插5-6苗,亩插基本苗7.5—9.0万。三是掌握肥水管理。用45%复合肥25公斤,或者25%复合肥50公斤作底肥,移栽7天内追施5公斤尿素,分蘖末期追施钾肥7.5公斤。水份管理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适时晒田,保水扬花,干湿壮籽的措施。后期断水不宜过早,应在成熟期5-6天断水,保持田间湿润至成熟。断送过早,影响米质。四是翻晒要求。用晒垫或者烘干机,水份保持14-15%即可,太干,米粒易碎,影响外观品质。
2、推广“水稻+”种植模式。大力推广水稻+再生稻、水稻+油菜、水稻+鱼、水稻+螃蟹、水稻+苦荞等种植方式,扩大复种面积,增加单位面积收入,加速脱贫步伐。
再生稻在我县每年有零星推广,2017年达到1000多亩,关键技术要求水稻头季防治好纹枯病、稻飞虱,收割时留好倒2-3节,适当追施肥料,亩产能达到400-600斤,亩增收500元左右。
油菜是传统粮油产业,也是人们生活的必须食品,重点推广高油酸“双低”油菜品种。技术上要求45%复合肥70斤作底肥、蜡肥45%复合肥30斤、春后不施肥。普施硼肥,1公斤硼砂作底肥,在蕾苔期每亩用优质硼肥200克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硼肥。种植密度移栽田每亩0.6万-0.8万株,直播田每亩1.2万-2.5万株。开好主沟、围沟、厢沟,时刻保持“三沟”畅通,防治渍水,减少菌核病的发生。
稻花鱼是近年来兴起的食品,鱼质细腻、汤汁鲜美、市场价格一直坚挺,需求量年年递增。我县养殖稻花鱼可追索到一千多年,在二酉乡、太常乡、明溪口镇、筲箕湾镇、麻溪铺镇都有养殖,一般亩产鱼量150-200斤,产值在4000元左右,是一个值得推广的产业。
在沅陵县神州荞韵公司的带动下,我县苦荞产业步入了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苦荞生产成为全县脱贫的支柱产业之一,苦荞生产技术简单,生育期短,见效快,全县20多个乡镇的贫困农户种植苦荞,并实行订单收购。苦荞每亩用种8斤,生育期90-100天。一般亩产150斤。水稻收割后马上播种。终霜前4-5天收割。
3、扩种红薯面积。红薯种植技术简单,适种面积广,市场需求稳定,效益非常高。沅陵县五强生态薯业有限公司,对红薯需求量大,其原料来源覆盖沅陵、张家界、桃园等县,鲜红薯价格稳定在0.5元/斤,红薯亩产量可以达到5000-10000斤,每亩产值可以达到2500-5000元,虽是传统粮油产业,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也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由于沅陵旱地多,天水田面积广,应号召贫困村大力扩大红薯种植面积。红薯要求起垄栽培,使用25%复合肥100公斤作底肥,栽后60-70天追施钾肥50斤左右,即可达到高产目的。
作者简介:李必华,沅陵县农业局粮油站站长、高级农艺师
编辑:redcloud
作者:李必华
来源:沅陵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