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二酉山与善德文化
2017-09-18 16:57:15 字号:
沅水边上有两座山,堪称文化圣山,一座是德山,一座是二酉山,都与远古时的善卷有关。
“山不在大,有仙则名”。善卷曾居于常德德山,又溯沅水而上,隐居于沅陵的二酉山。善卷并非神仙,而是与尧、舜、禹齐名的远古圣贤。德山与二酉山因之名扬天下。
《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是我国上古五帝之一。他出生于公元前3400年左右,北方冀州人,为颛顼的后代。因他生于姚圩,故姓姚;又因其曰重瞳,故名重华。他幼年丧母,父亲顽劣,后母愚昧,弟弟凶狠,都企图谋杀他。但他并不记仇,以德报怨,感化全家。他30岁时,被尧帝定为帝位继承人,尧死后继帝位,号有虞氏、缢帝。人们习惯称呼仍是舜帝。
舜帝在位有39年。他处处以身作则,德化众生,在中国土地上开创了政治清明,百业兴旺,邻邦和睦,百姓安泰的太平盛世,他耕种于历山,把肥沃的土地让给别人;捕鱼于雷泽,把位置好的渔场邀人捕猎。他在执政方面,很讲求政治道德,以泽众生。他制定五年巡狩之制,听取下属的施政报告,并且实地去考察他们的功过是非,体察民情风俗,从而修政或制定出新的德政制度。他能聪明地“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广开言路,倾听民众呼声;亦特设诽谤之木,对说不实之词的狡诈之人给以警示。他举贤罚恶,疏远小人,流放先贤的不才之后代,亦令九官各司其职。
后来,舜帝到江南辽阔的大地上巡视,并时常进行狩猎活动。可以想象,捕杀动物而维持生活正是当时人类正常的必需的生活方式。舜帝的这种行为也正是英雄猛士的形象,号召与率领百姓更好的“狩猎”。特别是大禹治水立下卓越功勋,舜帝十分大度地让位给他。他自己知道,天下人也皆知的是大禹的父亲鲧曾经杀害了舜的父亲,这更显示出舜的胸怀与气量。总之,舜帝的德治文明和天下为公的崇高精神,写在中华文明的首页。五千年以来,一直为炎黄子孙所景仰。《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舜葬九疑,湖南因此成为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源头。
舜帝南巡,可以说是走遍了湖南。舜帝进入湖南第一站为韶山,第二站到德山,第三站乃二酉山,第四站是舜皇山,第五站巡至苍梧驾崩而葬九疑。当舜帝进入湖南巡至韶山,见风景优美,遂奏韶乐,引凤来仪,百鸟和鸣。史载:“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故名。”3000多年后的1893年这里诞生了一位伟人,成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使韶山成为世人向往的地方,成为中国最精典的红色之旅圣地,这位伟人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舜帝南巡,是追赶着善卷的足迹而行的,意在将天下让于善卷,因此韶山不是舜帝的目的地。善卷何许人也?值得舜帝以天下相让?有什么功德这样令后人敬仰?他与二酉山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让我们翻开古籍,去探个究竟吧。
“善卷,有虞氏武陵人,居枉渚。唐尧闻其得道,北面师之。尧崩,舜以天下让卷,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处。”这是藏励和主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务馆)对善卷的解释。文字虽然简单,但关于善卷一生的经历,讲的还是比较清楚的。
实际上,中国的德文化从尧帝、善卷就开始了。善卷的事迹,最早见于《庄子》,《吕氏春秋》亦有记载。善卷是尧舜时学问最高深的人,相传是原始社会后期东夷族中影响较大的氏族首领。有才德,德行远播千里,受人拥戴。尧帝都拜其为师,请教治理三苗之策(《吕氏春秋·下贤》),善卷协助尧一起辅治天下,深孚众望。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将善卷居住的地方叫德山。尧死后,将帝位传给舜。舜认为自己学识名望都赶不上善卷,于是想将帝位转让给善卷。舜帝之所以南巡,驾临湘、沅、酉水,事实上就是追赶着善卷的足迹,愿“以天下让善卷”(《庄子·让王》),但善卷辞而不受,避而进入二酉山。
舜帝认为自己的学识与善卷相比要差得多,想将天下让给善卷治理,而善卷没有接受,辞都返家。《湖南大辞典》载德山:“相传舜以天下禅让于善卷,善卷不受,隐居此山,今留有善卷钓鱼台遗址。”其实舜帝是真心让王,所以才一路追赶着善卷的足迹南巡。德山,古称枉山,隋朝为善德山,后简称德山。位于常德市武陵区东南,北临沅水。主峰孤峰岭海拔97.6米,形如青螺。枉水于山麓汇入沅江,屈原《涉江》:“朝发枉诸”即此。“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即典出于此,皆因相传尧、舜和大禹均在此向善卷先生请教善、德与治国之道。唐宋以来,山上曾建有亭、阁、塔、寺多处,有“天下第53福地”之称。乾明、宝华二寺已毁于民国年间,现存仅旧城遗址和乌龙、白龙二口古井。1988年新建孤峰塔。风景秀丽,历为游览胜地。
舜帝追至德山,善卷还是没有接受,于是善卷又离开德山,经沅江而上到八蛮区域的沅陵二酉山二酉洞隐居起来。《民国沅陵志》二酉山引《方舆胜览》载:“尧时善卷隐此,洞在崖半,梯而上。”但舜帝仍不死心,继续追赶至二酉山,善卷一番言语表白坚不受让,庄子在《让王》编中载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言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不知余也!”舜帝只好就此做罢。
后来,禹受命治水,来到二酉山拜见善卷,邀请他辅佐治水,善卷答曰:“山野之性,无志功名久矣。况百岁衰龄,行将就木,何以出而驰驱?”
传说善卷躲进二酉山后,自耕自食,闲暇时就与当地百姓农人传授礼仪,教化蛮愚。在二酉山后有一块平台,台侧有一孤峰,峰与台之间有相距一步的间隙。这个地方名为教化岩,相传是因当年善卷常坐孤峰给人们讲学而得名。
因为善卷的教化,二酉山一带的百姓,开始摆脱茹毛饮血的习惯,懂得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道理,生产、生活逐渐进入文明阶段,被朝廷视为熟苗,这里也就成了古代的生苗、熟苗分界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善卷才受到后世统治者的尊崇,受到人民百姓的爱戴。  
善卷进入二酉山后,虽未再出过山,但他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隐居,而是一方照看(管理)和保护黄帝所藏之书简;另一方又在二酉山开设讲坛,教民(五溪子民,即盘瓠子民)识字,施文化,开民智(中华民国19年《沅陵志》二酉山,引《方舆胜览》有载)。因为善卷的教化,五溪子民开始摆脱茹毛饮血的习惯,懂得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舜自为诗曰)的道理,生产、生活逐渐进入文明阶段,被朝廷视为熟苗,二酉山也就成了古代的生苗、熟苗分界处。也正是这个原因,善卷才受到后世统治者的尊崇,受到百姓人民的爱戴。善卷八十而终,百姓将其厚葬二酉山。
二酉山,位于沅陵县城西北15公里的乌宿对河,因山下酉溪与酉水相汇而得名。峰顶海拔428米,北面形如皇冠,被称之观音坐莲。相传自黄帝始为历代皇朝收藏经典秘籍的地方,尤以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秦廷博士官、著名儒生伏胜不辞辛劳,不顾生命危险将诸子百家学说和秦前文化藏于此山洞中而闻名。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就出典于此,二酉洞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为《道书》第26小洞天,名华妙天。善卷避舜帝禅让帝位居于此山,开堂传道,传授知识,教化五溪子民。因善卷教化功德,狭义上沅陵的苗族,广义上湘西边墙(南长城)以东的苗族接受教育,变成“熟苗”。
到了北宋大中祥符(公元1008—1016)年间,辰州通判欧阳陟,有感于善卷对辰州百姓的教化功德,上书朝廷说:“善卷有功于民,应予祠祀,以示崇德报功之意。”真宗皇帝赵恒诏许,下旨在二酉山巅立善卷堂,封善卷墓,建仰止亭。亭名“仰止”、源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一句。
由此可见,常德德山和沅陵二酉山也是中华民族德文化的源头之一。
善卷之德在于:一是辅助尧帝治理天下,开创帝位禅让之先河;二是避舜禅让帝位隐居二酉山,让有才有德的舜帝能真正发挥才干治理好天下;三是教化五溪子民,使国家更趋安定、和谐。可以说善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教育家,和谐社会的创始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者、传授者和维护者,是楚文化、五溪文化的启蒙者、开拓者。正如真宗皇帝钦名“仰止”一样,善卷的德性的确像山一样高耸在上,再也没有人能超过他。读书当官是成千上万人的梦想,何况千古一“帝”,为争夺皇位,古往今来,无数人浴血奋战,人头落地,而善卷放弃王位不坐隐于二酉山守护藏书,教化当地百姓蛮愚,其智慧和德性显然不同凡常,是无与伦比的。这也是二酉文化内涵中另一至高无上的境界。二酉山也因善卷隐居,教化五溪子民而成为德文化圣山。
一个人能占“德山”山名,又占“仰止”亭名,这在华夏再无有二。在“以德治国”,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学习善德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难怪连原湖南省军区副政委、湖南省政协常委黄祖示将军在上二酉山后都发出“儿子要有用,请来二酉洞,老子为好官,请上二酉山”的感慨。原来,黄老是希望当官之人要当好官,要像善卷一样一心为民,放弃名利来当官。
善卷,可说是华夏德育第一人。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始于善卷,发扬光大于历朝历代,泽被子子孙孙。善卷的道德文化,亦是湖南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楚国诗人屈原、长沙太傅贾谊、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明代思想家王夫之、“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山”陶澍,以及近代众多湖湘英杰如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蒋翊武等,或才情横溢,或犀利睿智,或英气逼人,但哪一个不是以德修身,才巍巍立于天地之间?善卷,是中华道德照耀历史长河的一座永恒的灯塔。
善卷是介乎传说和信史之间的人物。传说虽非历史,但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承载着人类童年时代的重要信息和追求。有了善卷和善卷的传说,我仿佛听到湖湘文化乃至中华文明源头流水的潺潺之声…………
 

编辑:redcloud

作者:刘忠维 庄宗伟

来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