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桃源行(原创)
辛卯年的初夏时节,我在湖南安化渣滓溪锑矿小住了两天。
到渣矿的第二天,友人告诉我,远古秦汉桃源距渣矿不远,那里尚存有秦汉桃源遗址,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叙述山川风貌,古朴民风,在那里还能得到印证,值得去看看的。
前些年,从媒体上得知,学者张贻明先生经多年研究,科学地论证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位于湖南益阳安化县境內。我是生长于常德桃源县人,无论走到哪里,我为我的故里有个桃花源而自豪。如今又冒出个桃花源,多少有些茫然。
带着些许好奇,带着些许憧景,更带着一份探究。我们一行四人踏上了探访秦汉桃源的路程。同行的有渣矿电视台夏陆华台长、党群工作部的龚碧云副部长、还有一位在电视台实习的大学生杨柳小女孩。
汽车在怀桃公路(怀化至桃江)上行驶着。
出安化奎溪镇,进入溆浦地界不久,左拐,进入乡村公路。汽车沿着清澈的小溪上行,小溪两边偶尔有村民在犁耕劳作。山里的春天来的迟一些,已过端午时令,地处雪峰山脉深处的乡村才开始耕田插秧。
在潺潺流水的欢笑声中,在青翠群山的怀抱中,我们在标有“舍船处”的地方下车。据说这里是《桃花源记》渔人舍船登陆的地方,现属淑浦县的水溢乡。
“舍船处”是景区入口,由于开发不久,景区还没有管理机构,在一块杂草丛生的农地上,树立着三块有些乏旧了的广告牌,诠驿着《桃花源记》“千古之谜” 的破译和“千秋之误”的清理。
一路上,来过多次的夏台长给我们当起了导游,他如数家珍般的介绍着沿途风景名胜。
沿古老的梅山驿道上行不久,驿道的右边有一块完整的巨石,巨石下方有一个洞,名叫马妖洞,传说公元48年五溪蛮叛,伏波将军马援借道梅山,后战死于沅陵壶头山,其白马只身回驰报丧,途经此地吃禾苗以充饥,被村民追赶至洞内不出。此后,黄桑坪又被称为“马妖洞”。
出“马妖洞”数十米,来到了“鲤鱼坡” 。 掩映在青山绿树中呈鱼鳞状的石片,在阳光的辉映下诩诩生辉,当地人称为“鲤鱼石”。当年屈原曾隐居溆水之滨,虽然只有三个月,却与溆浦百姓结下深深的友谊,也与溪中鱼儿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屈原离开溆浦取道资水返回郢都时,鲤鱼沿溪溯水相送,溪水退时,鱼儿未能同时而退,想跃过白马隘,跃距有限而流落荒坡,天长日久鱼鳞变为化石。这个美丽的传说,表达了当地人们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崇敬。
稍作停留,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古老驿道继续上行,驿道的左边是条不宽的山坳,山坳里盛开着白色的鲜花,它既有向日葵的形状、但花瓣只有菊花大小(下山后问土著村民,当地人叫油麻花),油麻花生长在山坳中,微风吹拂,荡起阵阵波涛,置身这诗情画意般的大自然,我们不曾喧哗、不曾言语,仿佛一出声,就会打破它的宁静与美丽。
一个急弯,山坳口一座古老茶亭映入眼帘。茶亭门洞上的古碑记载,此亭建于康熙五十七年,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此亭亦为古武陵郡与古长沙郡的分水界亭。
安化,地处绵延不绝的雪峰山脉深处,古老的驿道上曾经有过很多这样的古道茶亭,让辛苦的行路之人有个休憩处所。此茶亭为石木结构,门洞两边气流对穿而过,亭中凉风习习,有如天籁来风。如今茶亭依旧在,只是有亭没有茶。不知古时茶亭有没有茶水待客,问过夏台长,得到满意回答。端坐在亭内的长条木板上,我仿佛嗅闻到悠悠茶香自远古飘来,给人以无限的享受和愝意。多少年来,古老茶亭静静地垂立于大山之颠,默默地承受着时代的风吹雨打,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见证着梅山古老驿道曾经的繁华和岁月的沧桑。
从茶亭往下走,到了安化县奎溪镇达坳村黄桑坪组的地界。下山时,夏台长用浓郁的安化话告诉我们,距茶亭50米的古道旁,有一处泉水,泉名叫“不二泉”, 古时茶亭烧茶用的水取自此泉。我打趣道,是“不要钱”吗?“对,不二泉水不要钱” 。“不二泉”所处位置接近山顶,据说泉水终年不竭。我们在“不二泉” 泉边美美地品偿着清凉的泉水,静静地倾听着泉水叮咚清脆的歌声。
沿着青石岩砌筑的驿道,我们拾级而下。行走于风景如画的梅山古道,流连于古时驿道的名山大川,荡漾于上天赐予的森林氧吧,尽管早巳汗流满面、气喘吁吁,也不曾感到太多的劳累和困乏。山川美景目不暇接,满目青翠尽收眼底。同行的龚碧云部长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诗人般的感慨;我在山中走,大山随我行,风景美如画,画中有我情。
从溆浦的“舍船处”处登山以来,古老的驿道上仅我们四位游客悠哉游哉、游览观赏。杂草和灌木丛不时伸向驿道中央,低矮的灌木,浓密的枝桠、青翠的藤条,偶尔挂住衣服,前面的人走过后任凭弹性不住地摔打着后来者。山野中那红的、紫的各等颜色不一的山花,或含苞欲放、或怒放盛开。还有那悬挂于柔软枝头晶莹剔透的野果,随山风扑面而来,让人陶醉,让人留恋。
屈子亭到了。位于青山峡谷间的屈子亭,是梅山古道上的咽喉要道。相传当年秦楚大战,屈原曾在梅山地区隐居多年,他的诗歌无处不散发着浓郁的梅山文化泥土芬香和对梅山风情无限赞美。该亭设计成方形,喻示屈原品德高雅,品性方正的人品。立于亭内,我仿佛透过历史的时空隧道,看到当年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尧的高尚情操。屈原故事是悲壮的,但屈原精神是伟大的。
从屈子亭出来,顺溪下行,视线逐步开阔,青山绿树环抱中的黄桑坪到了。夏台长告诉我们,这就是陶渊明笔下所描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的世外桃源了。
黄桑坪是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绕着山脚缓缓而行,溪水长年四季哗啦啦地欢唱着,树上鸟儿不甘寂寞也在啾唧唧地歌唱着,似乎在与山涧溪水声遥相呼应,构成了一曲优美的山村交响曲。如果没有农户家那悬挂的电线和禾场边的电视接收器,我们仿佛已经回到远古时代,流连于人间仙境桃花源了。
一座10多米长的风雨廊桥是村里最大的建筑物,该桥青瓦、原木、古香、古色。几位村民在桥上纳凉聊天,有的衣袖高挽、有的裤脚高低不齐,好象刚从田间劳作归来,看到我们的到来,主动与我们搭讪说话,向我们叙述着秦汉桃源古老的传说,憧憬着景区开发美好的未来。
从风雨廊桥下行,开发商正在大兴土木,水泥浇注的人造牛羊或低头吃草、或悠闲漫步、或跳跃撒欢、或仰天长啸。天然湖上在建的三层亭阁初具规模,湖那边用竹子搭建的长亭也快竣工。湖中还有两位肥胖型、大叔级的老兄正在游泳,扑通扑通的狗趴式动作将湖底的淤泥搅动了起来,掀起一圈又一圈浑浊的涟漪。
黄桑坪真的好小好小,从进村到出村,几分钟就可走完。可是这小小的山村,千百年来却让无数人为之向往,更让一些学者苦苦寻觅和探索。
我不曾研究历史,也不敢妄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但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留恋,让人回味。地处雪峰山脉深处的黄桑坪,是上天赐予大自然的一幅风景名画,给人以静谧温馨、给人以文静秀丽,是一种自然的美、和谐的美,是一种天成合一、不须雕塑的美。她好象是邻家养在深闺的大家闺秀,需要邻家小伙的追求、也需要邻里乡亲的呵护、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厚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桑坪未来会更加美好。期望在即将到来的开发潮中,古老的黄桑坪仍以自然、真实、古朴的姿色喜迎四方宾客,成为安化的旅游景点、成为中国的旅游景点、更成为世界的旅游景点。
张怡华 2011年7月12日于湖南常德市
编辑:redcloud
作者:张怡华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