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新闻网讯 11月6日清晨,太常乡朝瓦溪村酉水河边,一亩金黄的稻田迎着晨光摇曳在碧绿的酉水上,等待着种稻人收获耕耘的喜悦,对于李必湖教授和他的学生们来说,今天正是这样一个收获喜悦的日子。
当天上午,本站记者与湖南卫视、湖南政法频道、怀化电视台、沅陵电视台等媒体记者一起见证了水上水稻的收割场景。
沅陵县太常乡朝瓦溪村的这一亩水上稻田是李必湖教授在湖南的3个试验点中面积最大的晚稻种植基地,从今年的7月8号开始播种育苗到今天收割,这一亩水上稻田经历了育苗、移栽、返青、分蘖、孕穗、抽扬、灌浆、成熟,共历时约120天。据李教授介绍,他的水上水稻的生长过程在营养方面经历了一个转变,即从营养土里转变到水中,水稻是须根作物,须根在营养土里生长,并能穿越营养床(底盘为泡沫板)深入到水中,通过吸收水中的营养成分完成生长,所以和水上水稻项目并生的一个重大研究成果就是对于水质的净化,因为淡水的富营养化程度越高,水稻所需的营养就越多,(理论上来说)水稻也就能长得越好。
{Ky:PAGE}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李教授关于水上种水稻的想法来自他作为人大代表对于国家未来的思考,我国对于“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有一个18亿亩的红线,即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我国至少需要有18亿亩的耕地面积。但现实是,基础设施的扩建、农村城市化种种发展要求都对这18亿亩红线的要求造成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耕地数量和播种单产是制约粮食总产量的最大因素,但即使再怎么提高单产也不能完全替代耕地面积,怎么办?作为农业专家的李教授想到了水稻作为须根作物,能够在水里成活,并且水上蔬菜已经成功多年,“水上空心菜”、“水上水葫芦”、“水花生”等现都已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一个“水”字,盘活了思路。
当天上午11时许,数十名朝瓦溪村村民开台挥镰收割,据县农业局、科技局工作人员抽取的5个样本点测产,水上种植的晚稻亩产达437.32公斤。
据悉,11月2日李必湖教授的“水上种稻”项目在湖南卫视新闻联播播出后,受到省里领导的关注与重视,湖南卫视记者这是第二次来沅报道项目进展情况。
本站相关新闻: “沅陵‘会游泳’的水稻” (湖南卫视新闻联播)
“我县水上种稻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湖南卫视今晚播出”
编辑:李青松
编辑:redcloud
作者:燕子
来源: